首页

优美之家足奴

时间:2025-05-26 04:31:32 作者:2025“AI智能机器人科普展”亮相西宁 浏览量:60052

  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

  科技赋能+综合治理 旱碱地里种好中国粮

  人民网沧州8月21日电 (记者杨文娟)日前,走进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旱碱麦种植区,只见旱碱麦收割后的又一茬农作物——玉米,长势格外喜人。

  这还是当年“种粮难”的旱碱地吗?“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一行人来到这里,开始了探究“当地旱碱地如何改良和旱碱麦如何增收”之旅。

  黄骅旱碱麦种植历史悠久。据《黄骅县志》记载,旱碱麦种植在黄骅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原始品种以‘小红芒’等为主,亩产仅有50公斤,产量很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发展科科长杨树昌介绍说,后来种上了冀麦32,产量达到150公斤,“但是黄骅临海,雨水大时,冀麦32品种株高超过1米,大风吹过,麦子就会倒伏,严重影响收成。”

  对此,黄骅人没有坐以待毙。数年时间里,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农技人员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开挖排沥沟排盐、深松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了土壤,改良了种植技术。

  据了解,历经多次选种和改良,目前黄骅市主要培育推广了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5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亩产基本稳定在250—300公斤。现在,黄骅市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约61.8万亩,总产约13.26万吨。

  “旱碱麦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播种,第二年6月收割,生长周期将近9个月。”杨树昌说,近几年来,黄骅市深入挖掘旱碱麦独特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结合当地特色,不断研发产品种类、拓展产业链条。

  不仅是在黄骅,为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沧州市坚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对旱碱麦种植土地改造、新品种应用选择、播种管理、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全过程生产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实行了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确保了旱碱麦品质。

  目前,沧州已培育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40余家,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2万亩,2022年总产量达22.37万吨。

  “现在,以旱碱麦为原料的高筋小麦粉、面花等产品已经走进大型商超、酒店,旱碱麦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麦粒’。”杨树昌表示。旱碱地,这个曾经的“低产量”“秃地片儿”,如今已蝶变为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渤海粮仓”。(人民网)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贺兰山东麓以葡萄酒为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近13万个,当地农民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仅镇北堡镇,就先后建起20多家酒庄和12家特色民宿,保护性开发近10万亩未利用地和废弃矿坑,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中国焦点面对面】“春季外交”掀热潮 五洲宾客纷至中国

对此,青海检察机关就保护宏觉寺行政公益诉讼一案立案调查,通过公开听证、检察建议、协同治理等方式,督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和保护修缮职责。目前,所有修缮项目已全部竣工,并经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挂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

阿富汗、巴基斯坦发生冲突致十余人伤亡

传统村落的文化构成,本来就处于不断变化、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与“活态”文化保护,应始终摆在传统村落保护的首位。“活态”文化依赖于人而存在,要留得住传统村落中的人,就要有适宜于当地乡情的产业。所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于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保护,至关紧要。有“活态”保护,传统村落才不至于成为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标本”。

正式携手!蒙牛学生奶与贵州村超签署公益合作协议

在此期间,王玉发协助伊尔施边境派出所抓获5名企图偷越国(边)境人员,累计巡边里程近万公里,救助迷失群众70余人次,救助受伤野生动物76只,修补边境铁丝网100余次,赢得了边境线“活地图”的赞誉。也因此,他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边民”“中国网事感动内蒙古”2023年度网络人物、兴安盟“十佳护边员”“最美戍边家庭”等荣誉称号。

国铁南宁局南宁工务段唯一女技师:柔肩承重绽芳华

据了解,“中非未来领袖对话”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于2021年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创办的机制性活动,旨在为中非青年搭建深入对话、结伴同行、交流思想、对接行动、共创未来的新平台。(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